|||||
|
a 当前位置: » 尊龙游戏旗舰厅官网 » 大咖

如何让大脑,重新洗牌?-尊龙游戏旗舰厅官网

分享到:
 王智远 • 2022-12-12 14:00:32 来源:王智远 e6849g0

作者|王智远同学 来源|王智远(id:z201440)

一位自媒体朋友(简称:m)说:

营销行业不景气,传播项目变少,自己准备放弃;我就顺便问了一句,“你了解项目变少,从哪里得到的信息”。

他说,同行部分赚不到钱,已经去别的公司工作,还有些不知做什么,忙于转型。

“看起来,这个想法对你造成影响不小,这些朋友以前做的如何?说话可参考度有多少,过人之处在哪里?”我问。

紧接着,m讲许多有关朋友工龄、能力以及人生经验方面的内容;我再次问了一句,“你现在,还打算做自媒体吗?聊到这里,对方陷入沉思。

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,把上述思考模式称为“不合理信念b(belief)”,它是引发行为结果c(consequence)的最直接原因。

什么意思?

m认为同行不赚钱(绝对化),听到某个消息就认为事实(过分概括化),觉得自己也越来越难做,糟糕至极,否定以往的努力(极端化)

简单讲,情绪当做事件a(activating event),对结果c来说是间接诱引,激发事件a发生改变的,是导致产生不合理信念的诱因b(belief)”。

换言之,一个人信念发生动摇,对事情看法才会改变;这也是,为什么,有些人看到不如意的事,总有大难临头的感觉;相反,有些人却把它们当做一种考验。

1.信念如何产生的

16世纪时,现代哲学奠基人勒内·笛卡尔(rené descartes)和巴鲁赫·德·斯宾诺莎(baruch de spinoza),都对信念做出重要阐述,但是,两人意见无法达成共识。

导致,后世学者为此争论几个了几个世纪,这个问题就是,人类信念是如何产生的?

被誉为理性主义之父的笛卡尔认为,理解和信念是两个不同过程,人们先获得信息,然后分析它,最后再决定是否相信;换句话说,信念是信息分析得出的产物。

好比:

最近新晋网红chatgpt,没有接触前,我以偏概全把它归类到“搜索引擎做成半智能化”标签中,直到使用后,才认为帮我做诸多基础工作。

斯宾诺莎却不这样想,它认为理解和信念是同时发生的,也就是,人们相信自己听到或读到的东西,两个人说法似乎都有道理,谁也无法说服彼此。

为此,直到1993年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·吉尔伯特(daniel gilbert)和他的同事进行著名的吉尔伯特实验。

以「“理解”和“信念”到底是两个独立过程,还是同时发生的过程」为中心问题,验证每一种理论有效性,最后却得出一个不安的结论:

当人们获得信息时,往往会相信这些信息是真实的,那么,人们就很容易上当受骗。

实验过程如下:

他们招募71名志愿者,每个人,都需阅读一篇详细描述抢劫过程的文章,文章由绿色字体、红色字体打印而成,绿色代表真实陈述,红色代表这些陈述是假的。

犯罪细节,出现在红色的虚假描述中,一些描述让人觉得劫匪很暴力,如,说劫匪持有武器。

另一些文本试图“软化”犯罪,说强盗必须养家糊口,提到诸多友好举止,也没有出现暴力。

志愿者阅读文章时,需要考虑文字颜色代表的真假,然后为劫匪选择一个公平惩罚。

此外,实验进行时,测试人员还会故意干扰一半的被试者,而另一半被试者,在没有任何干扰情况下进行。

测试人员之所以这样做,是希望受干扰的志愿者,能够表现得更加自然些;即,他们在判断时,更像大家日常行事的方式(就像,控辩双方对法官的影响)。

实验结束,两组惩罚判决,有显著差异;一方面,心烦意乱的小组,忘记了文本的描述,是真的还是假。

也就是,那些有虚假描述,获得惩罚是其他人的几倍,而那些通过虚假陈述,被美化的罪犯,只受到了一半的惩罚。

另一方面,未分心的小组,会排除错误的陈述。他们会根据真实罪行做出适当判决,因为,他们有足够时间处理这些信息,所以给予了更公平的惩罚。

吉尔伯特的实验,验证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,“理解和信念是同时发生,本质上,人们天生就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一切”。

某种程度上,这是一件好事。

你想想看,如果凡事都要怀疑,人们就得用一生的时间,去验证所读或听到的每一件事,是不是。

因此,该如何准确描述信念?

简单讲,我们会接受外界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,随着时间推移,那些被固定下来,并且影响想法,不断被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再次强化的,就是信念。

换言之,我们发自内心认同的信息,并会把它们当做看待任何事情的默认假设,有点像盖房的地基;正因为有了这些信念,大脑才会拥有各种看问题的框架,形成思维方式。

比如:工作中有些人被领导指出错误,会非常敏感,有些人却当做成长机会,这就是不同信念导致的结果;后者认为,指出错误是帮我完善自己,前者不同,认为外界的批判就是打击自己。

过往,科学家用不同方法,研究信念如何让人做出奇怪的事情,结果发现两点:

其一,信念形成价值观,像枷锁一样会一直绑定大脑;其二,信念具有破坏性,在关系里很容易给道德绑架提供场所,让对方形成偏见,使得一些人在某种名义下被蛊惑。

那么,“信念”到底有多强大?

尽管,市面存在各种学说来表示它的力量,但没有科学依据的事,人们经常抱有质疑态度,或认为,凡事提到改变信念的,总觉得背后隐藏着欺骗行为。

2.它到底多强大

目前,我们完全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。

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,知名细胞生物学家布鲁斯·h·利普顿(bruce lipton)根据细胞核实验,否认基因决定论,提出细胞膜感知论。

结论认为,细胞膜感知阳光、空气、和外界环境因子,然后做出相关反应,刺激细胞释放信号,这些信号启动身体基因的表达。

也就是说,细胞的生机,部分由身体对外界的感知而来。

把这一切联系到机体层就是,人的信念,是对外界感知后,启动基因的表达,饮食起居身体各项指标,影响了最终结果。

当然,这一切有个前置条件,即,我们相信信念的力量,能对生物生理产生影响。

这方面,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博士(max planck)、科学家爱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,就感叹过:

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(matter),物质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,所有物质都来源于,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,我们必须认定,此力量是意识和心智,心识一切物质的基础。

由此,信念能够有多强大?

我只能用尼采的一句话表达,即:“人知道为什么而活,便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”,能够做到这方面,也只有那些坚定信念的人。

确切的说,可以伟大到,虽临富贵诱惑仍不忘初心,虽处贫贱危难却甘之如饴,虽遭欺压折磨也不改本色。‍‍‍

每个人都想培养正向强大的信念,似乎这些特征人人都具备,不信你想想,那些因为后天车祸造成双目失明、双腿失去的人,是如何坚强下来的?

所以,问题来了。普通人四肢健全,为什么无法做成事?或者说,它们有做成事的智慧,勇气、最后却还无法得到想要结果?

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艾利斯(albert ellis)总结出三大类浅层次不合理信条,认为从基础层面就被掩盖。

1)绝对视角

总以个人意愿为中心,认为某些事物必然会发生,说话和行动标签通常会和“必须、应该”等词语联系在一起,就像,我必须成功,这件事必须干成,别人必须无条件支持我。

这种绝对化要求,很难实现,客观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,你不可能按照个人意志而转移,你也无法干预别人完全跟着你的思想来;该现象,会造成什么呢?

外部视角看,即便你处于管理岗位或是老板,别人按照你想法,完全去执行,最后得到的结果,也很难保证。

内部视角看,当自己对他人抱有绝对化要求时,一旦不能符合自己心意,就会对他人产生敌意,出现愤怒等情绪,甚至还会带有色眼光看别人。

2)过分概括

过分概括属于认知偏差一种,它和以偏概全有些相似,简言之,对自己或别人进行不合理评价,常常用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,或他人整体价值。

我身边有位朋友,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机会,自己开始否认价值,觉得工作5-6年的经验好像没什么用,是不是与社会脱节。

以偏概全往往导致自罪自责,自暴自弃,觉得自我没用,极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;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外部,就会变成愤怒、认为不公平,开始出现责备,抱怨,产生愤怒和敌意。

是不是简历没做好,没有突出优劣势?要知道,这些并非属于非黑即白,任何问题也并非存在一面,假设想过于简单总结问题,并寻求精准答案,就会十分痛苦。

3)糟糕至极

工作时,偶然聊到大学所学专业,同事说他所学工程系,大家都比较好奇,一个工程系女生,为什么从事市场营销工作?她的回答令我记忆尤新。

工程系就业前景很不好,毕业第一年所做工作自己也不喜欢,觉得选专业这件事,就是人生灾难,怪就怪父母没有帮自己选好,自己也没有,在选择前进行调研。

换言之,她觉得自己专业不对,是父母意愿和自己当年决策失败造成,就业前景不好,当时是自己没有遇到心仪的。

这些不合理信条,尽管是阶段性产生,随着时间推移,每逢被提起,加上各种信息又给信条再次强化,就成为根深蒂固的信念。

除上述三种大类外,还有诸多细节枝末小类,就像,要求自己是全能的、人生道路每个环节都要有成就、人需要依赖他人而活、人不能依赖他人而活等等...

信条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,如果不违背常规规则(所谓常规规则即,大家都会遵守的)下,它给自己带来糟糕情绪,很容易调整;反之,一些故步自封的信念,则需要注意。

3.它在被谁干扰

西方心理学家彼得·霍利根曾说:信念是人类文明中被忽略,最强大部分。

可惜后来却被营销机构、资本所利用,成为变现筹码,深层次看,这3个方面深度影响着信条的形成。

首先,欲望本身。

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,当人们有机会,向别人表达自己意见时,大脑奖励中心会被激活;我在分享想法或体验,能够促进交流,可以确保知识、经验被分享出去;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
因为,每次分享的想法与别人期待不符时,大脑会默认思考用什么方法、理由、心态来强化自我观点,迫使对方改变行为和信仰。

那么,是什么,能够决定你是否影响到别人的想法和行为?很多人认为是「数据」,科学家也觉得好的数据加上逻辑推理,一定能改变对方看法

事实上,能够改变信念的是“恐惧、期望”。

假设你从对方立场出发,给他提供一份非常哇塞的待遇(金钱、名声、奖项),他们就会动摇,如果不够,在可得奖赏条件下,加上“规定思考时间范围”或危机感,他们就会飘忽不定。

其次,记忆内容。

心理学家泰勒说,记忆是神经网络因受到事件刺激,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,神经元使用次数越多,其刺激就越多,记忆也就越牢固。

神经学家长期观察功能不健全的大脑,如何工作的,以此来和正常大脑进行对比,最后发现,有幻觉的人身体康复后,信念也被重塑,也就是,信念固有记忆不断强化而成。

这方面,想必很好理解,“记忆和认知”是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,认知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、与他物关系、发展动力、方向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。

大脑希望保持身体机能稳定,自然会产生“损失厌恶、后视偏见”,一次次遇到问题后沉淀的经验,最后终将成为基石。

再者,日常生活

目前和过去不同,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空前水平,这给很多人留下时间,来寻找精神需求,观念和标签,随之会成为身份象征。

拿两个人谈话来说,当一个人讲话时,另一个的大脑则迅速整理通过听觉系统,接受到的信息,此时,听者信念充当感知流过滤器,并指导大脑做出反应。

信念本身具备稳定性,当一种新感觉或信息进入大脑时,大脑将决定是否将其原有知识系统相整合,在此之前,新知识通常趋于否定状态。

那么,是什么决定我是否整合?

研究显示,大脑默认神经网络具备3个特征:1)能够满足基础情绪价值,2)是否为我所用,3)新旧知识跨度是否太大

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条,一个新理念接受过程,旧信念下我对某件事已经打80分,你补充剩下20分,大概率能被大脑认可,若具备颠覆意义,人们就会拒绝,因为它涉及安全区。

就像,你看20年的白天鹅,有人冲出来告诉你,天鹅是黑色,你100%会质疑。

另外,日常生活也包括“社会舆论”,人们为什么总会被虚假信息所欺骗?

因为,诸多商品宣传中,具备高回报、高利润、上瘾性等特征,其次,众人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形成的观点,很容易制约个人行为。

总的来说,欲望本身、记忆内容、日常生活环境,是强化信念形成的深度武器,这并不可怕。

可怕在于,如果有人(资本)在网络环境下,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干预,那后果,就真让人细思极恐。

4.3个日常锦囊

如果你想给大脑重新洗牌,这三个阶段“信念改变方法”能够帮到你:1)先怀疑自己的信念,2)新旧信念组合,3)你就是成功者

转变很难,第一段时间需要者改变接受信息的方式,通过创造不确定性来挑战其原有信念,并且这一切,需要在高压和富有感情色彩的环境中进行。

为什么?因为信念是注入大脑的心理客体。

如果你用矛盾的观念加以挑战,亦或者将其与刺激分离,这时信念就会松动,假设伴有新信念强烈冲击,那么,原有信念可能转变为新信念;这和正常大脑获取信息的方法相似。

尽管改变过程中,新信念也是通过该过程高度强化嵌入,但是,压力影响大脑也会让人们更愿意退回熟知的区域,最终循规蹈矩,所以,当你想要改变时,首先质疑自己现在的信念。

对了,你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我信念什么样。

这无妨,我通常所用的方法即“打开自我”,接受外界的各种批判,接纳这一切,但是,你要警觉情绪反应,哪些事件情绪波动大,往往就是触动旧信念的地方。

其次,改变最有效方法,是把旧有信念和巨大痛苦绑定,要打心底相信,旧信念不仅造成你过去和现在痛苦的根源,更会在未来引发痛苦,同时,你也必须将快乐和将来采用的新信念联系在一起。

这个做法在“改变思维方式”。要记住,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无法摈弃,我们能做的不是收获快乐,而是避开痛苦,只要足够把痛苦和某事链接起来,才会改变。

整个过程是第二阶段,也叫新旧信念的组合。

比如:3年前开始做自媒体,市场非常饱和,我并不相信能把这件事做好;于是,我开始转变信念,相信做这件事为沉淀自己,这样未来能增加职业选择筹码。

回顾以往,不知道现在算不算成,但至少,我做每件事的心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,不急于求成,搞懂底层逻辑,那句“相信才能看到”刚好验证整个阶段。

我们之所以坚定某些以往的信念,只不过是,不相信它未来会带来痛苦,或者说,觉得这样做未来会让自己快乐,其实,这才会大错特错,毕竟发展是动态的,你不能活在过去世界里。

第三个阶段,需要在心理描绘,自己会成功。

哈佛大学做过一项研究,他们让几位钢琴家弹奏,然后研究大脑哪些区域会产生反应,接着让钢琴家“想象”自己在弹琴,再看脑区反应。

结果发现,即便没弹奏,脑区同样带来变化,换言之,大脑有时候分不清什么是现象,什么是现实。

因此,当你想做某事时,大脑已经在构建神经网络,就像那个画面已经发生,或正在发生;但是,为什么画面不够清晰?

因为很多人,只在脑中描绘出成功的样子,而不是描绘我如何成功,也就是,他们被欲望蒙蔽,不愿意花时间去弄清楚,到底怎么成功,显然,肯定不会做。

我的建议是,想象如何做,如何实现?当你觉察到变化时,大脑就在重新洗牌。

但要注意,有些人想改变的强观念,是因为感染了别人的热情,而非坚定自我,在心理学上即所谓的“群体现象”,当踌躇不决时,会参考别人的做法,内心不坚定,需要警觉地。

上述三阶段,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四步:1)建立新信念,2)不断收集新鲜有利的依据强化它,3)把它描绘出具体行动路径,4)付出行动,强化信念。

总体而言:

根深蒂固的观念,才是枷锁。

山本耀司说,自己这个东西看不见,撞上一些别的什么,反弹回来,才会了解自己;我认为,与其等着撞上,不如主动出击。

文献参考:

[1].信念,心理学百科

[2].《人性实验: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》[美]库尔特·p.弗雷(kurt p.frey) / 译:白学军,2021.3月

[3].阿尔伯特·艾利斯(albert ellis),不合理的信念

[4].《心理自助系列:洗脑心理学》凯瑟琳·泰勒 (kathleen taylor) 著 , 杨炳钧 , 王汐 译

编者按: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王智远(id:z201440),作者:王智远同学 

本文来源王智远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(若存在内容、尊龙游戏旗舰厅官网的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联系:service@qianzhan.com)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:0755-33069875 或 hezuo@qianzhan.com

p31 q0

分享:
标签:

品牌、内容合作请点这里:

前瞻经济学人

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、未来发展趋势等。扫一扫立即关注。

前瞻产业研究院

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?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?扫一扫立即关注。
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

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?扫描右侧二维码,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:

  •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
  •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
  •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
  •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
  • 下载app

  • 关注微信号

扫一扫下载app

与资深行业研究员/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

前瞻产业研究院

咨询专线:400-068-7188
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
w

我要投稿

×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