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||||
|
a 当前位置: » 尊龙游戏旗舰厅官网 » 大咖

从曾国藩的湘军创业中学习领导力-尊龙游戏旗舰厅官网

分享到:
 领教工坊 • 2021-09-10 08:00:30 来源:领教工坊 e6603g0

作者|刘书博  来源|领教工坊(id:clecchina)

在军事史上,曾国藩的湘军可以说是一个奇迹,他在短时间内将一群来自草根的散兵游勇打造成一支凝聚力、战斗力、执行力极强的队伍。那么曾国藩作为一介书生,是怎么带出这样一支沙场劲旅的?湘军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组织战斗力?这背后有什么奥秘?尤其是对处在商战中的企业管理者来说,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力的经验?

咸丰二年十二月,太平军攻破了武昌。咸丰帝和清廷权贵们在巨大的外部危机面前焦头烂额、一筹莫展。

当时,在太平军面前节节败退的是清朝的正规军,清朝正规军包括满蒙“八旗”和汉军的“绿营”这两个系统,他们分别是国家的常备军和主力军。从清政权入主中原,到清朝前期对内对外的历次战争中,八旗和绿营基本上稳坐绝对主力,且战功卓越,开辟中国广阔疆域。

然而,到了19世纪初的嘉庆、道光年间,这两支国家正规军队逐渐没落。这里边有腐败、待遇下降、战术和装备落后、清朝管理制度和治理模式等多方面原因,就像一个盛极而衰的企业组织。等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咸丰年间,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都已经低到尘埃里,战事糟糕至极。

糟到何等程度?咸丰三年,太平天国北伐,清政府从黑龙江调遣八旗兵迎战,队伍开拔到河南,还没到主战场,山东巡抚李惠就上奏朝廷告状,说这些黑龙江满蒙八旗兵见到太平军就跑。军机大臣李棠阶也记载道,八旗兵听到炮声就跑,但抢劫老百姓的东西时,却很勇猛。这是不是像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?

▲ 明末,八旗兵力不足五万,南明尚有百万军队,满人入主中原却是一路高歌猛进。事物发展似乎总是这样一种轨迹,宿命一般的败落在历史中反复上演。正应了毛泽东所写: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”。

汉族绿营兵也好不到哪儿去。太平天国运动刚在广西爆发的时候,初期人数还不满一万,可广西全境的两万四千绿营兵,由于战斗力坏朽、兵力分散,眼睁睁看着刚起步的太平军发展壮大。这是不是也像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?相似的地方还有:绿营兵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——各顾各的,一支队伍出征,另一支在旁边看热闹。人家打赢了,他们心里忌妒;打败了,他们幸灾乐祸,甚至眼看人家要全军覆没了,也依然袖手旁观。

曾国藩对此看得很清楚,他说这“败不相救”的组织文化,不打败仗天理难容。曾国藩认为这是绿营习气中最可恨的,也是他日后组建湘军管理队伍所首要避免的。

糟糕的战事现实,让清廷统治者明白,自己的八旗和绿营阿斗扶不起来了,内乱都搞不定,更不要说外辱。和自说自话口水战不一样,战场的真刀真枪考验的是真实力,在外部危机的冲击下,清廷只好被动地寻求改变——放开政策给地方民兵武装,命令各地组织“团练”来对付太平军。咸丰皇帝亲自下旨,命令当时正在湖南老家为母亲守孝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,在湖南就地组织“团练”。而曾国藩是最早洞察到绿营弊端和团练优势的官员之一,所以他把握住时机,创建了湘军。

然而,曾国藩并不是当时唯一奉旨办团练的人,在他之后,咸丰帝又任命了四十多个兴办团练的大臣,遍布十个省,但真正办出名堂的还只是曾国藩的湘军。湖南人历来能打——“自古无湘不成军”,但直到近代以前,把湖南人战斗力发挥到极致的,也当属曾国藩的湘军。经过连年战争的锤炼,湘军不但屡立战功,而且发展出步兵、马队、水师三个军种。最多时,曾国藩掌兵12万,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,为清政府立下了首功。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甚至把湘军称作是“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”。如果说为官哲学、持家之道只是曾国藩的面子,那么,湘军才是曾国藩的“里子”,他在清朝晚期的威望,主要是靠打出来的。

▲ 湘军火枪队。湖南盛产名臣大将,也盛产土匪。将才匪气,似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就像毛泽东说自己是既有“猴气”,又有“虎气”。

那么,曾国藩作为一介书生,是怎么带出这样一支沙场劲旅的?湘军为什么会有如此超强的组织战斗力?这背后有什么奥秘?尤其是对处在商战中的企业管理者来说,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力的经验?

会游泳的人需懂水性,善管理的人要懂人性,管理能力的基础是对人性的体察把握,才能够有效激励人。所以,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,首先要看曾国藩是如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。

先看一个具体的例子。曾国藩接圣旨办团练后,首先在长沙收编了一支千余人的民兵,这个民兵队伍是一位叫罗泽南的秀才组织起来的,士兵都来自当时的湖南湘乡县。曾国藩用自己的办法加以训练,这就构成了湘军的第一代班底。

半年后,太平军进攻南昌,曾国藩就派罗泽南带兵去支援,这时他的兵力已经增加到三千人。然而南昌一战,将领罗泽南战死。这要是一般人看到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几千新兵出师不利,心态就要崩了。曾国藩听了之后反而很高兴。

曾国藩是这样说的:

绿营兵的将领倒是没有死战的,那是因为他们见到太平军就掉头跑了。湘军虽然失利,却是实打实地和太平军交战了,且将领都身先士卒,血战到底,这是拼了命了。

这让曾国藩看到,他练军的思路和方法是对的。为什么他曾国藩可以重新唤起将士的斗志?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哪些激励因素?

以人为本的组织制度

曾国藩在激励制度设计的具体思路中,有一个关键要素体现在湘军的人事关系安排上。

上面提到曾国藩痛恨绿营兵“败不相救”,如何改掉这个“十个中国人是条虫”毛病呢?他的办法是找正确的人。什么是曾国藩眼中对的人呢?曾国藩起家的第一代湘军班底,全都是湖南湘乡县的兵。到他建立水师的时候,还是要求招湘乡县的兵,不用外县的,他说:“同县之人易于合心”,意思是一支军队里的兵全是老乡,大家容易齐心合力。他还曾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,只用湘乡县的人还不行,最好是全部用“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”。

按照曾国藩这样的“裙带关系”的招兵方法,一支军队里必然存在“亲兄弟”、“父子兵”,打起仗来,怎么可能“败不相救”?

不仅是普通士兵,湘军的将领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他们大部分是湖南老乡,但在同乡之外,还有师生关系、姻亲关系。比如,湘军将领胡林翼把妹妹嫁给了罗泽南的长子,曾国藩把三女儿嫁给了罗泽南的次子,四女儿嫁给了将领郭嵩焘的儿子。类似这种特殊关系,在湘军将领中有很多。这些特殊关系,在当时有效地强化了湘军的凝聚力。

但是,凝聚力不等于战斗力,湘军人员的构成除了老乡、师生、姻亲纽带,还另有一层上下级关系。

湘军的编制。基础作战单位叫“营”,一个“营”有500人,由“营官”管理;每营下设四个“哨”,由“哨官”管理;每一个“哨”又往下分为8个“队”,每个“队”有10到12个人,由“什(shí)长”负责。“营官”、“哨官”、“什长”共同构成一个营的三级干部,剩下的兵士由营官编成自己的亲兵队。这样,一个“营”就组建成了,逐级管理,各司其责。

此外,曾国藩对于任命各级军官的办法也是充分放权,让他们逐级招募提拔。比如,曾国藩想委托他手下的重将胡林翼去招募6个营的兵力,他就只需要任命胡林翼做这6个营的总负责人,招人的大权下放给他,然后胡林翼再自主任命两个统领,让他们各自负责招募3个营,这两个统领再去招营官,然后营官招哨官,以此类推,哨官招什长,什长招兵。

这样招兵的好处是:充分放权,构建信任关系,提升凝聚力。

统领是胡林翼选的,他们肯定对胡林翼感恩戴德,拼死效命。统领在选任营官的时候,也会根据了解,选拔手下最得力的人。毕竟营官是一线指挥员,只有能力出众的人,才有最大概率打胜仗,所以统领会任人唯贤。而被选任为营官的人,当然也会感念统领的栽培,努力表现自己。后面的逐级任命,都是同样的道理。

各级官员中,最重要的其实是什长,他们虽然只管十几个兵,但将领胡林翼说,十几个人的小队最难带,因为但凡有三四个胆小怕事、临阵脱逃的,剩下六七个人也会心虚,跟着溃散;反过来说,十几个人里有三四个不怕死的冲锋在前,剩下六七个人也会壮着胆子跟上。所以,什长去招兵,就一定会精挑细选,或者是身强力壮的,或者是有经验的老兵,或者是信得过的朋友,再选几个自家兄弟,死都得手拉手的那种。如此,这十几个人的小队就会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
如果某个营官、哨官阵亡了,怎么办?湘军的办法是:营官阵亡,哪怕这个营建制齐全,也要解散,新任的营官重新招兵。哨官阵亡,也是如此。总之,湘军要保持兵由将选、兵随将走,将领带的兵一定是自己选的,把“一朝天子一朝臣”的逻辑贯彻到底。

以上人事制度的安排,是基于曾国藩对于人性的体察理解:湘军的人员关系,一方面是将官之间有师生关系、姻亲关系,打断骨头连着筋;另一方面,在军中有提拔关系,上下级之间有知遇之恩,直到最小的作战单位,都是如此。整个湘军的人员关系,可以说处处有一种感情关系在维持着。而绿营呢,临时抽调,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,谁也犯不着为谁卖命。相比之下,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然会远超绿营。

说到底,不管是军队还是企业,它们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。曾国藩如此的人事安排,就是因他看到了人的文化性和社会动机,于是调用乡土关系来快速形成军队的共同的文化土壤,而且在战争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夯实组织成员之间的文化联系,非常有效地调动起乡土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。

但是,打仗毕竟是玩命的事,湘军的营官、什长们,怎么就能忍心把自家的亲戚朋友都拉上战场呢?多数人还是贪生怕死的。这就要说到曾国藩对人性把握的另一个要素:给足好处。

湘军从编制属性上说,还是属于“勇营”,勇营的薪饷标准是低于绿营的,但是湘军是曾国藩自己筹建的,朝廷也就放宽政策,允许他自己制定工资标准,这样一来,湘军的待遇就能够高过正规军的绿营了。

来对照一下双方的军饷:

绿营兵

绿营兵的粮饷,是清朝初年的顺治皇帝定的:马兵一个月工资2两银子,步兵1两5,守兵1两。另外,无论什么兵,每月给米三斗。这个工资标准,从顺治到咸丰,两百多年间物价不断上涨,但工资标准却没怎么涨过。于是到了咸丰年间,很多绿营兵无力养家,只好一边当兵,一边干点副业勉强糊口。这种激励下,谁会拼命打仗?

湘军

再看曾国藩的湘军,步兵每月工资4两2钱,是绿营马兵的2倍、步兵的3倍、守兵的4倍。至于军官,湘军的营官每月工资是50两银子,一年600两,这个工资水平相当于绿营的提督,这是朝廷从一品的高官。

湘军一个营官,拿的是国家从一品大官的工资,怎么可能不玩命好好干呢?以此类推,为了这份工钱,各级的将领都不可能随便选人,也不太可能在打仗的时候敷衍了事。

以上两个练兵要素,“人事关系”和“好处给足”,体现了曾国藩对于人性的洞察和把握,基于此设计了湘军的组织制度,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官兵的战斗力和凝聚力。

在“以人为本”的制度设计之外,曾国藩的领导力特点也体现在他作为“文人领导”的个人特质。

曾国藩的“文人领导力”特点

不少人对“文人”的刻板印象是:熟读文献经书,眼高手低,“之乎者也的”,手无束缚鸡之力,写文章吵架在行,做不好实际工作,更不要说带兵打仗。

曾国藩的湘军有力地回击了这种刻板印象。相比于武官,文人将领其实可以更有展现领导力的优势条件。

作为文人型领导者,曾国藩首先是用儒家的“礼”来治军的。曾国藩讲“礼”,往小处说,就是“规矩”,是“纪律”。强化“礼”,就是强化纪律,令行禁止。而深入一层讲,其实“礼”不光是一种行为规范,还是一种价值规范,它是根植于儒家价值观的,比如前面提到的,要尊重人伦、尊重等级序列。当这些观念在湘军中深入人心,官兵之间的互爱、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就会建立起来,这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证。

曾国藩不是书呆子,他能够将儒家学说的“礼”活学活用,化为了治军的方法。

另外,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,可以说处处灵活,并不像学究那样僵于一处,而是体现了创新创业的精神。比如,咸丰让他在湖南办团练,他明知道传统模式的团练不能解决大问题,但他给咸丰上的奏折里却只字不提团练行不通,只是说办团练难呀,我决心好好办呀。反过手来,他还是按他的思路办新军。

可是,灵活不等于耍滑头,两者的区别是:耍滑头只看两三步,只管眼前的实惠,不管长远目标;而灵活是看得长远,有前瞻性,为了长远目标随时改变战术。比如,湘军势力已经做大做强,眼看要攻陷天京、消灭太平天国了,曾国藩反而在大功告成前决定解散湘军,以自解兵权的方式消除以后的祸患,保全自身,这不仅是灵活,而且有前瞻性和政治敏锐性。

优秀的人,头脑中总是有灵活应变的“狐狸思维”和坚忍不拔的“刺猬思维”的平衡,曾国藩就是这样。他是个坚韧的人。和其他几位晚清中兴名臣相比,显得天资笨拙,但是他是最有韧性的,不断受挫、不断生长,这背后是他的自我反思能力。

而且作为文人将领,曾国藩的领导力也体现在其高超的学习能力。比如,曾国藩练兵的思路和方法是学来的,学的是明朝名将戚继光。

上文提到的“营官”、“哨官”、“什长”这套军队组织模式,戚继光在兵法中就提到过。在战术方面,曾国藩也学了戚继光,并且根据实际情况,发展了戚继光治军的精髓。这个精髓是军队要能适应当时所有的兵器,充分发挥各种火器和长短兵器的效用。这样,一个十几人组成的基层战斗小组,可以通过配合,既可攻,又可守,作战时兼具远程攻击和近身肉搏的能力,顺利应对多种战场情况。

这种组建队伍的思路被善于学习的曾国藩继承了。湘军的一个哨官,管理8支小队,其中,四个小队用刀矛,两个小队用鸟枪,两个小队用抬枪。抬枪是中国在清代独有的一种火器,使用的时候,得有一个人当枪架子,在前面用肩膀扛着,后面一个人来射击,因此叫抬枪,类似武器当时在欧洲已经被淘汰。此外,营官还有亲兵队,其中的两个小队专门负责放山炮。

这种编组方式,和戚继光兵法的原理是一样的,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当时的兵器,确保军队的战斗力。

除了善于学习他人,曾国藩也善于形成自己的方法论,有能力构建理论。比如,曾国藩对于管理事情这个问题,提出了一个根本原则,就一个字,叫作“明”。曾国藩说,“明”是做事的第一要义。如果排除了命运之类的不确定因素,那“明”就是头等重要的要素。那究竟什么是“明”呢?曾国藩又做出了具体解释:

‘明’包括高明和精明。所谓高明,就是做事有大局观,能跳出具体事物、具体人物、具体时代,看到不变的规律、问题的核心、处理的原则。掌握了这种高明的境界,就能看见山河的辽阔、人心的顽固、世界的底色,做人做事也就能渐渐归于平实。

而所谓精明,曾国藩一语道破了它的本质:精明是指做事的精密度很高,能够通过调查研究,获得足够详尽的信息,然后多方推理,反复论证,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,不拍脑袋,不想当然,事事求真、求精、求准。于是,做事也就渐渐实在,人也渐渐变得精明。这看似笨拙,其实是做事唯一的捷径。

基于此根本原则,曾国藩也提供了能够实操的方法论。关于管理事情,他的方法论是八字箴言,特别简单,特别深刻,如果参透了,特别好用。这八个字叫“大处着眼,小处下手”。大处着眼,就是看到事情的全局,小处下手,就是把事情分解到细节,一点一点地做好。

大处和小处之别,来自南宋儒学两大宗师——陆九渊和朱熹的争论。陆九渊曾经和朱熹在鹅湖这个地方进行了一次辩论,这就是所谓的“鹅湖之会”。辩论的主题,是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提升。陆九渊的观点是“立乎其大”,就是从全局入手,站在高处,居高临下地打;朱熹的观点是“铢积寸累”,就是慢慢来,不要急,一点点积累,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。其实,看待事情,做好事情,无非就是这两种路径。曾国藩融合了陆九渊和朱熹的观点,形成了“大处着眼,小处下手”的方法论。

以上反映出文人将领曾国藩的领导力特色。可见,领导力的表达,不仅在于在快速学习和广阔的视角,而且在于理论方法论的构建。这些可以让领导者既能够深入实践、尊重事实规律,又能够构建理论和思想来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工作。这个领导力维度,在古今中外诸多文人型领袖身上都可以看到:曹操、王安石、毛泽东、丘吉尔……

优秀的职业经理人、企业家和制度创业型领导人

写到这里,对于“曾国藩作为一介书生,怎么能够带出这样一支沙场劲旅的?”这个问题,我们已经能够总结出答案。

概括来说,曾国藩的成功,在于他身上具有优秀的管理者对于人性的把握,并以人为本地设计了湘军的组织制度;在于他具备学习型领导力的个人特质——活学活用,灵活坚韧,具有战略大局观,不断学习,洞悉世事且能够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新标准与理论影响力。

具体来说,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两个方面。首先,作为从“应试考试”中脱颖而出、获得官位的读书人,曾国藩在湘军创业过程中克服了“书生气”。书生气太盛,容易持才傲物,很容易产生能力的优越感和俯视感,就难以和同事们融洽合作、获得广泛支持;书生气太浓,眼里揉不得沙子,虽然学习能力强,喜欢钻研,但是人受不了灰色空间和混动状态,生活在干净的概念标准中,无法适应曲意逢迎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,那自然难以为湘军发展赢得资源和空间。书生气太重,会导致专业主义的狭隘,考科举搞学术可以,但是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,文人相轻,视角心胸都狭隘。

最后,书生气包裹,让一个人要么缺乏行动勇气,要么是只知道埋头干活,不懂抬头看天。能力强的人最初是靠业务能力脱颖而出,但是会产生成长的路径依赖,天真地以为无论任何层级、任何时候,只要有专业能力、只要能干事儿,就会有更多机会。其实到了管理层级和领导人岗位,不是主要考察你干不干事儿,能不能干事儿的问题,而是考察你是否会带人,是否会用人,是否会成就人,是否会推动组织整体发展,是否会沟通协调和制定愿景战略这些新能力。

第二,曾国藩不仅具有优秀管理者和领导人特性,而且是一位成功的“制度创业型”企业家。身居清廷固化腐朽的制度中,但并未深嵌其中——他打着办团练的旗号,建立了一支新军,从兵源、组织框架、人事任免权,到薪饷待遇、训练、战术、装备,曾国藩的湘军都和绿营等传统军队完全不同。而正因为跟旧的军制切割得最彻底,曾国藩的湘军才能脱颖而出,成为当时奉旨创办的一干团练武装里的成功案例。

曾国藩曾经这么说:“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,而日趋污下。高者慕往者盛隆之轨,而日即高明”。意思是,世上的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守规矩的人,他们永远安于现状,最后碌碌无为;另一类是开辟道路的人,他们永远不走寻常路,这样才有望与众不同。守规矩的人虽然难免平凡,但可以一生安稳。开辟道路的人虽然可能脱颖而出,但注定一生颠簸。开拓者虽然颠簸,会遇到规范制度的压制阻碍,但是追求的是自己认可的意义,会甘之若饴。循规蹈矩的“套中人”,即使是顺风顺水,却只是做着别人眼中重要的事情和符合成功标准和安全规定的事情,因此缺乏内生的精神斗志和事业激情,没有个性、没有思想,精致而平庸,自然成不了开辟新赛道领导者。

另外,作为制度创业型领导者,在其“湘军创业”历程中,曾国藩表现出了一种成功企业家所共有常有的性格特征和做事态度——“积极的平常心”:可以“吃得苦、耐得烦、霸得蛮” 。和十年寒窗苦吃尽的万千学子一样,吃苦或许对很多创业者来说不是难事,关键是后两个。“耐烦”,就是能够忍耐那些让人烦心的琐事,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。曾国藩在一封信里提到,如果遇上了棘手的事情,就请在“耐烦”这两个字上下功夫。在湖南方言中,“霸蛮”也是“巴蛮”,“巴”有“粘住、巴住不动”的意思,“巴蛮”就是指一个人做事执着、敢闯敢拼、柔中带刚。湘军组建初期吃的败仗也不少,曾国藩爱表达写作,他写给朋友的信里面总是说:“完了,这次真是完蛋了!”可如果真是面临全军覆没的情况,曾国藩还有心情给朋友写信吗?这恰恰体现了曾国藩的独特品质,即便是在十分艰难、束手无策的情况下,他还是很坚韧且有自我调整的能力。和朋友写信,那只不过是诉诉苦,实际上,统领12万大军的人,怎么可能是个婆婆妈妈、遇事慌张的人?

最后要说的是,湘军也有自身的局限性:它首先是历史大背景的产物。曾国藩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:一个人的成功,大部分是源于运气,所谓“一命二运三风水”。做事的成败,和太多的因素相关,能被人知道的比例很小,能被人控制的比例更小。要不是闹太平天国,曾国藩这辈子大概也就是一个三品官,所谓“时势造英雄”。另外,曾国藩和湘军代表的是封建皇权的利益,曾国藩是皇帝清廷的职业经理人,恪守忠诚,也因此它并未形成更高层面的组织价值观。这当然和曾所接受的封建帝统教育相关,他的思想理论因此不能够成为人民大众的“共同思想”和国家民族的“意义系统”,只是清朝统治者的“股东利益最大化”,忽视了其他“利益相关方”。

历史上湘军存在的时间只不过区区二三十年,击败了太平军后,曾国藩很自觉地退回到为臣之本分之中,主动解散了湘军,虽然如此,曾国藩的湘军创业留下的经验,为我们学习组织管理与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启发性案例。曾国藩虽然已经作古,但他对于管理自己、管理团队、管理事情的一些领导力箴言,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适用。

编者按: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领教工坊(id:clecchina),作者:刘书博,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战略系副主任

本文来源领教工坊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(若存在内容、尊龙游戏旗舰厅官网的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联系:service@qianzhan.com)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:0755-33069875 或 hezuo@qianzhan.com

p35 q0

分享:
标签:

品牌、内容合作请点这里:寻求合作 ››

前瞻经济学人

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、未来发展趋势等。扫一扫立即关注。

前瞻产业研究院

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?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?扫一扫立即关注。
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

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?扫描右侧二维码,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:

  •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
  •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
  •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
  •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
  • 下载app

  • 关注微信号

扫一扫下载app

与资深行业研究员/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

前瞻产业研究院

咨询专线:400-068-7188
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  • h

w

我要投稿

×
网站地图